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会产生恨的情感。
嫉妒
嫉妒 (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 ,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是在与别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赫舍克 (HelmutSchoeck)认为嫉妒“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 ,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一种伴随现象。”是“迄今为止未曾被人注意到的人类共同生活的一项动机”“正是由于有了嫉妒 ,才使社会可能出现”。麦独孤 (Medougall William)的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期就可能表现出嫉妒感。长期以来 ,嫉妒一直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
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深深根植于无意识之中”,如果它表现为一个人人格及行为的迷失,那么必定是他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且把这种压抑深埋于癫痫患者服用乙拉西坦有副作用吗自己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嫉妒是童年的潜意识创伤经验的复现。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未被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性记忆。
这些潜意识经验,常常是有意识行为的对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往往受其童年的潜意识经验支配,无论在人格定型上,亦或是在伴侣选择上从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满足他们在童年时代没有满足的情感需求。并且,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与童年创伤经验相似的情境下,才可能引发承认的嫉妒。
嫉妒分为几种?
理性的嫉妒
如果你希望和某个人维持一个长久的联系,可是由于你的爱人对旁人付出了关心,你因此就担心自己和他之间的关系,则你就会发出一种合乎理性的嫉妒。
比如,你所爱的人有可能移情别恋,而与你疏远,你会失去和他相处的机会,或是他本身,由此,你很轻易地就可以证明,对方会离你而去。会让你在各个方面蒙受损失,因此,你绝不会喜欢这种感受,于是你就有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理性的嫉妒。
在情感中,吃醋是普遍的一种心理感受,即使彼此深深相爱,也会因为某个事件,其中一方还是会吃醋。理性的嫉妒不会导致你采取极端的手法,你在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你会用爱来应对,也就是说弥补自己的爱,用更加完美的爱去牢牢拴住对方。
非理性的嫉妒
有一些人对感情产生某种不安的感觉后,就会采用非常极端的手法,比如像福尔摩斯一样找出对方的蛛丝马迹,或者窃听对方的电话,或者偷看对方的短信,甚至去派人跟踪对方。这些极端的手法非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加速你本来珍惜的家庭的崩溃,这些源于“非理性的嫉妒”。
产生非理性嫉妒的思维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我在婚姻方面,一定得有保证,保证对方只对我动心,并且用无尽的爱来对待我。”
2.“如河北省癫痫病中医医院果我不是爱人惟一的心动对象,我就糟糕透顶,这种事情我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3.“如果爱人对别的人动了心,就说明我不好。”
生活,包括感情,从根本上讲没有什么保证,爱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根本没有人会一生一世地爱着你。用语言和情绪去交换彼此的忠诚,是没有实际效用的。那该如何获得婚姻的忠诚呢?你要全心全意地努力着,和伴侣创造一个仅仅能容纳你们双方的亲密关系,并且将这段亲密关系经营得很好,这样就让你的爱人不会再想和他人建立相同的关系,同时还非常高兴地和你相处在一起。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嫉妒分层
弗洛伊德将嫉妒分为三个层面:一般嫉妒;投射嫉妒;妄想嫉妒
一般嫉妒
是指个体在竞争中失去了爱的对象,从而遭受到的一种心理体验。通常会有几种感觉,诸如失去爱的客体而产生的痛苦、自尊的丧失、对竞争者的愤恨、由人际交往失败导致的自责。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嫉妒也是由于自恋或自尊达到一定程度而被他人疏远所导致的伤害性情感。
起源于客观事实,是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些看起来不嫉妒的人,并不是没有嫉妒,而是压抑了嫉妒。
投射嫉妒
是一种产生于嫉妒者对现实事件的经历或者对不忠实行为的观察,再由嫉妒者投射到被嫉妒者身上的过程。
例如,一个办公男坐在办公室想象自己与美女约会,他几乎立刻会想到那些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是否也会有这种想法;然后他会进行下一步的推理,认为自己的伴侣也会有这种想法,并且可能已经做了。这种嫉妒在婚姻中很常见,既不澄清别人的清白,也不试图揭示自己实际或臆想的不忠。
妄想嫉妒
产生于对同性吸引力的防卫机制,在对同性吸引力排斥的认可中,将其投射到异性身上,从而导致嫉妒的产生。
比如说,我觉得某位男性吸引我,这是假的,所以我拒绝认可。如果他吸引像我一类的人,那么我的配偶可能或者已经与他发生了关系。
为什么你会嫉妒别人?
嫉妒源于同一女性癫痫如何治疗呢领域的竞争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嫉妒心理是具有等级性的。只有处于同一竞争领域的两个竞争者才会有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
一个男子的多个配偶之间,一个女子的多个追求者之间,一个职位的两个竞争者之间,为了争取考试排名*一的同班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一竞争领域的且经常接触的两个人之间往往爆发激烈的嫉妒心理。人只会嫉妒与自己处于同一竞争领域的表现比自己强的人,而不会嫉妒处于与自己不在一个领域的人,也不会嫉妒同一竞争领域里表现比自己弱的人。周瑜嫉妒诸葛亮是由于诸葛亮和他同处一个领域并且能力比他强;周瑜不嫉妒刘备、曹操、孙权,由于他们不在同一竞争领域。白雪公主被后母皇后嫉妒,由于在竞争谁的容貌更美这一领域里白雪公主比后母皇后更漂亮。
嫉妒源于某种被破坏的优越感
人只有在自己具有优越感时,并被别人超越才会产生嫉妒,如果不具有优越感其只会表现为自卑和羡慕,而不会有任何的嫉妒。如,我们经常见这样一种情形,小孩看到别人的父母抱他们自己的孩子时会产生羡慕心理,可不会嫉妒。可是当其看到自己的父母抱着的是别人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时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呢?由于其在别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优越感,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却具有绝对的优越感,这是小孩身上很明显的嫉妒心理。同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决不会嫉妒皇帝的权利、地位、财富,以及获取皇位的机遇,与皇帝相比,其从未在这些方面产生个人优越感,没有个人优越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嫉妒。
只有那些可以对皇帝产生优越感的人才会嫉妒皇帝,如,皇帝的兄弟和手握重权权臣等。
嫉妒源于猴王心理与报复心理结合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自己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强的,更是不容置疑的*一号人物,这就是人人都有的猴王心理。
当有人把自己当成是很重要的昆明儿童癫痫病*医院人或自己认可自己是很强者时,人会表现出很喜悦,很安慰,很高兴的情绪。而相反,当有人不把自己当成是很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认自己确实不如人时,人也都会表现出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以及恐惧等情绪,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痛苦。这就是说,猴王心理是与人的焦虑反应紧密联系,其是能够让人有痛感,有负面情绪的。当与自己处于同一领域的竞争者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十分卓越,并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认可承认该人确实很卓越,比自己强,比自己更能够赢得更多人的拥护和喜爱时,从这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及其拥护者传送过来的信息,以及自己心底反馈过来的信息会告诉他自己:那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猴王',而自己则不是。
从自己心底反馈过来的自己确实不是'猴王'的信息,即会马上挫伤自己的强烈的“惟我独尊”的猴王心理。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发现自己不是很强的人,而是很弱的,很可怜的人,这一信息会严重挫伤每个人的猴王心理。而根据猴王心理的特点我们能够知道,被挫伤的猴王心理往往会伴随着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让其很痛苦。
一个人的卓越给自己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人的报复心理机制决定了人一定会采取措施给该人以报复,对卓越者进行人身伤害,财物破坏,以及言辞伤害是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很正常的现象。
以往研究表明,嫉妒感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现代人中 ,甚至可以说人均有嫉妒之心 ,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嫉妒心理不仅普遍 ,而且强烈 ;嫉妒中虽有理智的参与 ,但仍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就嫉妒而言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嫉妒来了怎么办?
妒忌很大的坏处在于嫉妒这件事会使得你的追求和需求不会是你内心真实的需求和追求。显而易见的,嫉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和冷静,从而把关注点转移到不重要的点上去。
正确看待嫉妒
如果每次你在感受到嫉妒这种情绪的时候,都能跳出自己的局限,去好好观察一下这种神奇的嫉妒之火升起的过程。其实你很容易明白,这不过是一种情绪而已。它不是善之花,也不是恶之源,它只是心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可是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观察你此刻的心,你就会从中知道,你嫉妒的本身,便是一个不够优秀的自己,或是一个不够“公平”的世界。
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即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提高自己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慢慢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很根本的方法之一。
References: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译.爱情心理学.第1版.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6,6
约瑟夫·洛斯奈著(美),郑秦安译.精神分析入门--150个问 题的解说和释疑.第1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