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葛优躺”等图片在微博上迅速走红,许多人发现,这就是他们目前或是内心希望的生活状态。之后又出现了“马男波杰克”、“Sad frog”、“长腿儿的咸鱼”、“鲍比希尔”等类似的动画形象(并且多为西方*的“舶来品”),开始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丧”。
这些文化形态的背后,是一种沮丧的情绪和窝心又无可奈何的戏谑化表达。比如《马男波杰克》的台词:“有时候自欺欺人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我讨厌我的人生,我等不及要去死了”“生活就是到处碰壁”……这些话语往往还配有各种图片,十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也因为话语本身十分契合年轻人焦虑、无助又不知所往的心态,而迅速地成为朋友圈中的新宠。他们会不时地把“丧”挂在嘴边,仿佛“丧”已成为大学生的晴隆县癫痫医院很新治疗办法一种共同心理。
那么,何以致“丧”文化传播如此汹涌呢?笔者试图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1. 迷茫致丧:生活没目标,学习无动力。
当你感到“丧”时,你往往会有一种无论多努力,都前路漫漫,不知所终的迷茫感。当下的大学生对生活多缺乏设想,在高考报考的时候,很多都是“父母之命”或是高中老师按照成绩的规划与教引。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设想,当高考的动力在进入大学后消失,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自主规划的大学生活,就难免生出迷茫之心。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方向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该如何去做,因此会抱着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去进行自己的生活。更有甚者,直到不得不去直面现实的时候,才会被迫去想,去思考。
因而,当大学生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该向哪里前进,不知道该做何选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感觉生活一片灰暗,看不到光亮,感觉很“丧”。面对迷茫,许多学生选择逃避,不直接面对问题。再加上人自身的惰性以及其他性格因素,在生活的各方面,会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日积月累,新旧问题不断叠加,就会越发严重,越来越“丧”。这种“丧”往往表现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
先说身体上的“丧”,通常表现为——作息无规律(睡得越来越晚,熬夜忙工作、打游戏、看综艺影视,很终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懒惰而少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活动,缺乏锻炼。不规律作息具有极大的成瘾性。比如:前一晚熬夜刷剧,打游戏,第二天精神不振,头脑昏沉,并且也已经“痛定思痛”地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早睡”,然而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故态复萌。
再说精神上的“丧”,通常表现为学习无规划。因为对未来缺乏设想,面对大学课程,大学生普遍不知应该将着重点放在哪些科目上。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与功课报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只要按时完成,不会影响期末成绩即可。高中时的自习习惯,在大学难以沿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学习缺乏目标进而缺乏规划有关。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到期末或者临近考研毕业的时候,才会迫于压力,复习准备。
综合以上两点,这种不规律与无规划的生活对于“丧”的情绪的扩大与渲染提供了极其适宜的土壤。越是懈怠,越是没有动力,越是觉得前路渺茫,越是“丧”。
2. 焦虑致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相较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大学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会存在大大小小的机会与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空间。大学再不是高中时期日日刷题的苦海,也没有老师与家长的唠叨与约束,初入大学,往往会产生“大学生活很轻松”的错觉。
但一旦拥有了这种心态的学生群体,便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时间空间正被一点点压缩,很终进入到一种团团转的焦虑状态。越往后,尤其是越临近毕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也越来越重,心态就会止不住地要“丧”起来。
一方面是——只能被时间被动牵扯着精力,无法主动做时间的主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大学生想去看看活动、社团、学生会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个活动或是组织,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锻炼。抱着看一看,试一试的心态,有许多活动、社团以及学生会总能吸引到许多大学生们参加。但是伴随着好奇心消磨殆尽,课业增多,压力增大,或者发现这个组织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大学生对各方面的热情开始与日俱减,甚至开始出现逆反心理,提不起来兴趣。有些人会选择放弃自己手中的工作,转而去做自己的事情;而另外一部分会选择继续坚持,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压力也随之增加。
另一方面是焦虑与压力的并行。面对手头不断积攒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意识到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力求将效率提高,让时间利用很大化。大学生忙碌程度会在大三达到一个顶峰。大三的学生通常身兼数职:个人学习、生活、班级工作、学生会工作、社团工作甚至是学生助导。身为助导的他们,不仅要照顾好刚刚入校的新生,还要兼顾前面的部分或是全部身份。除繁忙之外,各方面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为原本就心力交瘁的心情,再泼一盆冷水,很容易致使心态“崩了”。 “累累若丧家之狗”。只想脱离现实,什么都不想管,什么都不想做,非常“丧”。笔者也是身兼学生干部与大一班级助导,诚实坦言,自己也偶有这样的情况。
癫痫病发作危害有哪些大学生活越往后,越临近毕业,大学生焦虑的程度会越高。因为他们会面临毕业之后自己的发展问题,需要思考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无论是保研、考研还是就业,所有的工作都必须自己独自完成。追梦的路途遥远且不易,前途未卜看不到尽头。每每想要向前看,却发现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而自己又能力不足……有些大学生会逐渐开始对自己以及对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这条路到底是不是通往自己所计划未来的路?在犹豫徘徊中,“丧”的情绪也很容易趁虚而入。
3. 外部环境致丧:碎片化的信息,情绪化的舆论
人的心情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情绪。当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产生“丧”心态。比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微博上刷到了令人气愤的信息、网购来的货癫痫病患者在饮食上都要注意什么物质量出现问题、甚至打游戏都一次次碰到了“猪队友”……这些虽然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事,但是积少成多,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被浸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网络信息通常不完整,严重碎片化。受众也无法得知究竟何为真相。事件发生后,无论是个人,政府或是媒体,都仿佛在赛跑,争抢舆论的制高点。我们每个人都被包围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之下,无法逃脱出信息社会而独自存在。每天都会被迫或多或少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一旦有某些敏感事件发生,挑动到人们敏感的神经。就仿佛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炸弹,炸开一片水花。迅速吸引来大众的注意力,引发强烈的关注。继而引发一场舆论之战。
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对关注事件的人群来说,即是一种冲击。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更年轻,在网络上更活跃,一旦事件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他们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事件关注和意见发表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但是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社会的参与者,他们也是信息社会的重度被影响者,他们越是关注,就越是被海量的信息所影响与捆缚。信息社会充斥了大量的非事实性的信息,尤其是宣泄性的情绪化信息,很终会对社会心理产生深重的影响。
大量的信息需要判断,大量的情绪纷至沓来,当大学生关注事件并参与事件的讨论之时,是否具有足够的判断力,是否具有足够的抵御外界不良情绪的能力,因人而异。因而,大学生会在一些社会事件之后,会在全情参与,却又对事件的结果倍感失望时,产生“丧”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在探讨完毕何以致“丧”之后,再来谈谈何以解“丧”。
笔者认为,大学生之“丧”须两面观之。可分成熟之丧,与不成熟之丧;假的丧与真的丧。
大学生群体对于流行文化的接受是一种必然,他们的心理状态本来就和整个年轻群体没有两样。丧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反映在他们的个人行为上,会出现如下两种不同的表现。
成熟的丧,是假的丧,是口头的丧,是内心的反抗,是行为的积极与主动。这部分大学生会很敏锐地感知到丧,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无奈,情绪上也会有短暂的消极,但在行动上确实积极应对,主动地调整。他们会将“丧”的情绪发泄出去,会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不满与认同,但却会在实际生活中更为积极地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地摆脱消极情绪地缠绕,从而把“丧”的情绪转化为行动力,产生正向的效果。
不成熟的“丧”,是真的丧,是对消极情绪地认同,甚至认为这便是生活的真理,现实的境遇,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将自我完全放逐在消极情绪,并丧失对丰富生活的感知力,进而失去行动力。既然不能一夜暴富,便只能混吃等死。生活完全变成了被动接受,消极抵抗,其结果就是日日消沉,不思进取,完全依照“丧文化”所描述的生活状态捆缚住自己,殊不知这种描述的背后,除了指出这是“丧”,同时也旨在说明,这不是生活的常态。但不成熟的“丧”却将其视为生活的真相与全部,以偏概全的完全接受,且深以为然,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
“丧”也有大小之分,比如“日常一丧”、“周期一丧”,严重一些的,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挫折,使自己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如此看来,“丧”气袭来之时,就需要好好地对待和调整。
化解“丧”气,宜疏不宜堵。丧气袭来,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认清“丧”作为一种消极情绪,非常不适宜堵在心里。不要让“丧”积攒得太多,积攒得越多便会越堵越“丧”。因此,诚如大禹治水,疏导为宜。 此时,不妨借助朋友的帮助进行情绪地排解与疏导,或是尽可能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出去散散心,放松放松。
在初入大学的一两个月时间里,学生助导的言行对大一学生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他们之后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有些丧丧的情绪本来就是源于大学生活体验中的事情,学长学姐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会有较大的化解作用。大学生化解内心之“丧”的方式,就不妨去求助自己的朋友、学长和助导,他们能够站在你的立场上帮助你分析问题化解情绪。如果得不到更好地解答或是解决的办法,再去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也不迟。笔者自己作为一名助导,对自己的这个角色切实帮助了很多学弟学妹,也由衷地体会到获得感。
另外,还要注意到“‘丧’而后图强”的现象。现代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人无完人,他们开始逐渐接受自己的不完整,独立并敢于为自己发声。往往他们心中前行方向不变,能够继续坚持心中的梦想,但是嘴上却会将“丧”的情绪表达宣泄出来。而大学生彼此之间能够读懂对方想要表达抒发的情感,并会予以相应的帮助。也许对方“丧”的表达,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拥抱,想要“丧”而后图强,仅此而已。
类似于“葛优躺”之类的“丧”文化形象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是因为他们契合了现代青年的内心。一定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他们敢于去转发分享、倾述,再创造。告诉别人: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遇到烦恼,他们不再选择沉默,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也可视为勇气的提升,自我的突破。事实上,我们也经常看到他一边满嘴“丧言”,但一边努力地备考、实践,一刻不放松地努力地追求着梦想的大学生们。
“丧”本质上就是一种情绪地宣泄与表达,能够迅速地流行并传播开来,有它的现实土壤。社会的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对于年轻人来说,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望,身边也充斥了太多的较量与对比,焦虑几乎成为他们的必备品。感受到焦虑,产生迷茫,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丧”是一种阶段的情绪,但却在网络平台上被凸显与放大,甚至成为大家竞相追捧的方式,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普遍反应与共识。但人不能总是“丧”下去,不能“丧”到不能自拔,要面对,更要化解。
由是观之,“丧”文化会在大学生中流行,不是一个意外,有其必然性和不可回避性。但究竟怎么接受“丧”,看待“丧”,面对“丧”,还是因人而异。我们还是要看到,有许多大学生心怀梦想,奔波在前行的路上,也一定癫痫病有哪些危害有一些人还在迷蒙困惑不知所往。本文希望能够从大学生的生活当下为其勾勒出这样的一副“丧”文化的地图,让大家能够在“丧”中重新识得生活的旨趣,不迷茫,不困惑,仍然有追求,有理想,有动力,肯行动。但愿我们能在这个流行文化此起彼伏的时代,既得以表达、宣泄,也能够真正地思考辨别,这才是大学生群体应有的状态。
(文章本网编辑部有改动)